大提琴國際音樂比賽簡介-大提琴教學

大提琴國際音樂比賽是學習大提琴者都想參加的比賽,大提琴的比賽歌曲稍難了些,以下介紹國際知名的比賽。

柴可夫斯基國際音樂比賽

柴可夫斯基國際音樂比賽(俄語: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й конкурс имени П. И. Чайковского)是世界知名的古典音樂大賽,是為了紀念俄羅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而設立,每四年在莫斯科舉辦一次,第一屆比賽始於1958年。最近一次的比賽是在2019年舉辦。

剛成立時,大賽只分鋼琴組與小提琴組,後來於1962年第二屆比賽時加入大提琴組,再於1966年第三屆時進一步新增聲樂組,此後便一直保持同樣的分組,直到2019年第十六屆再新增銅管組。

柴可夫斯基大賽的委員會是由知名俄國音樂家所組成,管理則是由俄羅斯國立音樂會公司負責。至於評審則遴選自世界各地的音樂人,包括著名的演奏家、音樂學者教授、指揮以及之前的大賽得獎者,由他們負責評判參賽者的表現,並選出得獎者。

每屆比賽都於當年六月舉行,為三階段的淘汰賽。目前大賽共頒發26個獎項,其中每個器樂獨奏項目各六個獎,聲樂部分則男女各四個獎。不過實際頒發的數目可能會少於26個,因為有時金牌會從缺,有時也可能由多人共享獎項。至於在早期的大賽中,最多只會頒發八個獎項。

 

大提琴 大獎得主

1962:Natalia Shakhovskaya

1966:Karine Georgian

1970:蓋林格斯(David Geringas)

1974:Boris Pergamenshchikov

1978:羅森(Nathaniel Rosen)

1982:曼尼塞斯(Antonio Meneses)

1986:布倫尼洛(Mario Brunello)

1990:Gustav Rivinius

1994:金、銀、銅牌均從缺,第四名由 Eileen Moon 與 Georgi Gorjunov 同獲

1998:Denis Shapovalov

2002:金牌從缺,銀牌由 Johannes Moser 獲得

2007:Sergey Antonov

2011:arek Hakhnazaryan

2015:Andrei Ionuț Ioniță(Romania)

華裔大提琴比賽之大提琴家介紹

2019柴可夫斯基國際音樂大賽首獎得主、大提琴家馮勇智(Zlatomir Fung)。

是近年國際樂壇崛起的新星,20歲已拿下多項國際大賽冠軍,這次比賽一連演奏多首不同風格作品,從巴哈、布拉姆斯到蕭士塔高維契等,穩健、鮮明的琴聲,已有辨識度。

馮勇智目前就讀茱麗亞音樂學院,師承理察.亞倫(Richard Aaron)和提摩西.艾迪(Timothy Eddy)。他的父親是美籍華裔,母親為保加利亞人,自小在美國成長,在雙親安排下,3歲參與鈴木音樂教學法課程,接觸大提琴,「當時姊姊學的是小提琴,我的父母為我選擇大提琴,感謝有這段啟蒙的過程,有了愉快的開始,才有後來的音樂路。」

在拿下柴賽首獎之前,馮勇智已是埃內斯庫國際大提琴比賽首獎、約翰遜國際青年弦樂音樂比賽首獎、克萊國際音樂大賽首獎等重要獎項得主,近年獲頒美國總統學者藝術獎,以及紐約國際青年音樂家徵選首獎。

慕尼黑國際音樂比賽

慕尼黑國際音樂比賽是是重大的國際音樂比賽之一。由西德廣播聯盟(ARD)於1952年創設,每年在德國慕尼黑舉辦一屆。有26個項目,每年挑選其中四五個項目進行。該比賽的特點之一是比賽類別逐年輪換,不但包括多種獨奏樂器,還有聲樂和室內樂團體。慕尼黑國際音樂比賽已成為最負盛名的古典音樂比賽之一。

賽事簡介:

慕尼黑國際音樂比賽是德國最大的古典音樂國際比賽,自1952年首屆開始,每年在德國慕尼黑舉辦一屆,正式名稱為“西德廣播聯盟(ARD)國際音樂比賽”。

比賽項目及規則:

共有26個項目,每年除比賽鋼琴、聲樂兩個項目(1973年改為輪流舉行)外,在不同的年份還增加其它項目。該比賽的特點之一是比賽類別逐年輪換,不但包括多種獨奏樂器,還有聲樂和室內樂團體。每個項目都要經過四輪的角逐,分別為第一輪、第二輪、準決賽和決賽,競爭十分激烈。比賽選手根據不同專業分開比賽,年齡在25-28歲之間。每年大約有200名來自35-40個不同國家的選手參加比賽。

第68屆德國慕尼黑國際音樂比賽(2019)

本屆賽事包含單簧管、大提琴、巴松、打擊樂四個類別。該比賽的目的是為那些已做好準備的年輕的音樂家提供一個開創國際音樂事業的機會,比賽面向各個國家的音樂家開放。比賽獎金豐厚,還有豐富的特別獎,及許多音樂會合約。

第67屆德國慕尼黑國際音樂比賽(2018)

本屆賽事包含聲樂、中提琴、小號和鋼琴三重奏四個類別,比賽面向各個國家的音樂家開放。小號組比賽獲獎名單分別是第一名:Selina Ott(奧地利),第二名:Célestin Guérin(法國),Mihály Könyves-Tóth(匈牙利),第三名:空缺 。中提琴組比賽獲獎名單分別是第一名:梅第揚(中國),第二名:施宇成,第三名:Takehiro Konoe(日本)。

 

2018年第20屆西班牙蘭內斯城國際弦樂比賽-大提琴比賽

比賽地點:西班牙 蘭內斯

主辦:蘭內斯城文化處

 

比賽分組和時間安排(年齡以2018年8月23日計算)

A組:25歲以下

B組:16歲以下

需要提交的申請材料

  1. 視頻:兩首自選曲目,一首為獨奏,另一首必須有鋼琴伴奏,總時長約20分鐘
  2. 護照首頁掃描件
  3. 個人簡歷
  4. 報名費:A組60歐元,B組40歐元
  5. 比賽曲目單

公佈初選結果,每組12人入選

 

比賽規則

  1. 上場順序從姓名字母D開始
  2. 往屆第一名選手不得再次參加
  3. 全部輪次公開進行
  4. 每輪提前至少15分鐘到達
  5. 可以自帶伴奏,瑪麥哲道也可以聯繫當地伴奏老師
  6. A組選手免費與大提琴手合作博凱里尼奏鳴曲
  7. 每輪前都有與鋼伴彩排的時間
  8. 獲獎者必須參加頒獎儀式和音樂會

 

曲目要求

A組

第一輪

  1. 巴赫最後三首組曲之一的前奏曲和舞曲(Dance)
  2. 博凱里尼:每位選手選擇以下一首奏鳴曲的一個快節奏樂章,原版是為兩把大提琴所作,不接受鋼琴和大提琴版本

Cello Sonata in C minor G.2

Cello Sonata in A major

Cello Sonata in C major G.6

Cello Sonata in E flat major G.10

Cello Sonata in C major G.17

Cello Sonata in B flat major G.565

  1. 規定作品:布洛赫為大提琴和鋼琴所作的Méditation Hébraïque

決賽

  1. 以下一首大提琴和樂團所作的曲目的第一樂章和華彩樂段:
  2. Dvorak: Cello concerto in B minor Op.104
  3. Schumann: Cello concerto in A minor op.129
  4. J. Haydn: Cello concerto No. 2 in D major Hob. VIIb 2
  5. I. Tchaikovsky: Variations on a rococo theme Op. 33 (全曲)
  6. 以下一首奏鳴曲的慢節奏樂章:
  7. Shostakovich: Cello sonata in D minor Op. 40
  8. Brahms: Cello sonata in F major, Nº 2 Op.99
  9. 西班牙作曲家規定作品:卡薩多無伴奏大提琴組曲Prelude-Fantasy(第一樂章)

*除了決賽與鋼琴合作的奏鳴曲,其他作品必須背譜演奏

 

B組

第一輪

  1. 巴赫前三首組曲之一的前奏曲和舞曲
  2. 以下一首曲目:
  3. Paganini: Variations on one string.
  4. Schumann: Adagio and Allegro Op. 70.
  5. I. Tchaikovsky: Pezzo Capriccioso Op. 62.
  6. Popper: Hungarian Rhapsody Op. 68.

決賽

  1. 選擇以下一首為大提琴和樂團多作的協奏曲,演奏第一樂章和華彩樂段(如有)
  2. Elgar: Cello concerto in E minor Op. 85.
  3. Laló: Cello concerto in D minor.
  4. J. Haydn: Cello concerto No. 1 in C major Hob. VIIb 1.
  5. Saint-Saëns: Cello concerto No. 1 in A minor Op. 33.
  6. Davidoff: Cello concerto No. 1 in B minor Op. 5.
  7. Popper: Cello concerto No. 2 Op. 24.
  8. 西班牙規定作品:卡薩多:情話Requiebros

大提琴教學影片

 

初學大提琴基本功-大提琴坐姿,大提琴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