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上有許多知名的小提琴比賽,其中華人參賽者也在當中獲獎無數,學習小提琴中的佼佼者莫不以參加國際小提琴比賽來當自己進入世界舞台的必經路程。以下就來看看有那些知名的小提琴比賽。
國際小提琴比賽介紹
伊莉莎白女皇國際小提琴比賽
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舉辦的國際小提琴音樂比賽,始於1937年。比賽項目包括小提琴、鋼琴、歌唱(1988年起)和大提琴(2017年起),每年只有一個項目,每四年暫停一次,另外自1991年起每兩年舉辦一次作曲比賽。
歷史
創建小提琴比賽的設想最初由比利時小提琴家歐仁·伊薩伊提出,在其1931年去世後,比利時王后伊莉莎白接管此計劃。女王為了紀念好友伊薩伊,將比賽命名為「歐仁·伊薩伊音樂比賽」。1951年,二戰後中斷的賽事重新開始,改為現名稱並持續至今。
知名獲獎者
1937年:大衛·歐伊斯特拉赫(小提琴第一名)
1938年:埃米爾·格里戈里耶維奇·吉列爾斯(鋼琴第一名)、阿圖羅·貝內德蒂·米凱蘭傑利(鋼琴第七名)
1951年:列奧尼德·柯崗(小提琴第一名)
1956年:弗拉基米爾·達維多維奇·阿胥肯納吉(鋼琴第一名)
1967年:基東·克雷默(小提琴第三名)
1968年:內田光子(鋼琴第十名)
1989年:瓦吉姆·列賓(小提琴第一名)、諏訪內晶子(小提琴第二名)
1997年:尼科萊·斯奈德(小提琴第一名)
2001年:瑟倫·尼爾斯·艾希貝爾格(作曲第一名)
2007年:弗朗西斯科·皮蒙泰西(鋼琴第三名)
2009年:陳銳(小提琴第一名)
胡乃元,小提琴演奏家,台灣台南出生的旅美音樂人,曾於1985年獲得比利時伊莉莎白女皇音樂大賽(Queen Elisabeth Music Competition)首獎。他在台灣創立結合海內外優秀音樂家的樂團Taiwan Connection,簡稱 TC。
陳銳擁有台灣與澳大利亞雙國籍。自幼被視為音樂神童,曾獲得2008年梅紐因國際青少年小提琴比賽冠軍,以及2009年伊莉莎白王后國際音樂比賽小提琴冠軍等殊榮。
2015年得到參賽資格的臺灣選手有林品任、李齊、魏靖儀三人,最後魏靖儀突破三重關卡,在最後的總決賽中得到「不計名桂冠」(Unranked Laureate)的榮銜。宣布結果時,三十年前獲得一九八五年伊莉莎白皇后大賽首獎的第一位臺灣小提琴家、今年已是評審之一的胡乃元,當場給了魏靖儀一個鼓勵的擁抱。
柴可夫斯基國際音樂比賽
柴可夫斯基大賽是世界知名的古典音樂大賽,和肖邦音樂大賽、伊麗莎白女王音樂比賽並稱為世界最權威的頂級三大古典音樂賽事。為了紀念俄羅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而設立,每四年在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大廳舉辦一次,第一屆比賽始於1958年。柴可夫斯基音樂比賽在俄羅斯乃至世界都聲望極高,是各國音樂家之間展示其才華的最高世界級平台之一。
簡介
剛成立時,只分鋼琴組與小提琴組,後來於1962年第二屆時加入大提琴組,於1966 年第三屆時新增聲樂組,此後便一直保持同樣的分組,並未再有任何增添。
柴科夫斯基大賽的委員會是由知名俄國音樂家所組成,管理則是由俄羅斯國立音樂會公司(Russian State Concert Company)負責。至於評審則遴選自世界各地的音樂人,包括著名的演奏家、音樂學者教授、指揮以及之前的大賽得獎者,由他們負責評判參賽者的表現,並選出得獎者。
每屆比賽都於當年六月舉行,為三階段的淘汰賽。目前大賽共頒發26 個獎項,其中每個器樂獨奏項目各六個獎,聲樂部分則男女各四個獎。不過實際頒發的數目可能會少於26 個,因為有時金牌會從缺,有時也可能由多人共享獎項,在早期的大賽中,最多只會頒發八個獎項。
就小提琴比賽而言,第一輪比賽曲目通常為傳統古典作品:第二輪為奏鳴曲和柴科夫斯基的技巧性樂曲;第三輪則必須演奏柴科夫斯基的《D大調協奏曲》及其他作曲家的一首協奏曲。
小提琴得獎者
曾宇謙生於臺灣新北市,是一位小提琴家。
5歲開始習琴,且擁有絕對音感。師從林柏山、沈英良、李宜錦、陳沁紅。2016年畢業於美國費城的柯蒂斯音樂學院,師事Ida Kavafian、Aaron Rosand。為2009年西班牙薩拉沙泰國際小提琴比賽首獎得主,2012年比利時伊莉莎白王后國際音樂比賽第五名得主,2015年俄國柴可夫斯基國際音樂比賽小提琴第二名銀牌得主(第一名從缺)。
歷年比賽獎項
2003年:榮獲台灣弦樂團協奏曲比賽第一名,並受邀與台灣弦樂團於國家音樂廳合作演出協奏曲。
2003年:榮獲全國學生音樂比賽台北縣小提琴國小B組第一名。
2004年:榮獲全國學生音樂比賽小提琴國小B組第一名。
2005年:榮獲梅紐因國際青少年小提琴比賽第三名。
2008年:榮獲美國費城管弦樂團協奏曲比賽第一名,並受邀與費城管弦樂團合作演出協奏曲。
2009年:榮獲西班牙薩拉沙泰國際小提琴比賽首獎及最佳演奏獎,並受邀與西班牙納瓦拉交響樂團合作演出協奏曲並受邀於西班牙八個城市舉行獨奏會。
2010年:榮獲義大利帕格尼尼小提琴大賽協奏曲最佳演奏獎。
2011年:榮獲第十四屆俄國柴可夫斯基國際音樂比賽小提琴比賽評審團特別獎。
2011年:榮獲韓國尹伊桑國際小提琴比賽第一名及Isang yun特別獎。
2012年:榮獲比利時伊莉莎白王后國際音樂比賽第五名。
2015年:榮獲第一屆新加坡國際小提琴比賽第一名。
2015年:榮獲第十五屆俄國柴可夫斯基國際音樂比賽 當屆小提琴最高榮譽銀獎。
蒂博國際小提琴比賽
以法國鋼琴家瑪格麗特·隆和小提琴家雅克·蒂博冠名的鋼琴和小提琴國際比賽創始於1943年,比賽地點設在巴黎。原為每三年舉辦一次,自1964年開始,改為每兩年舉辦一次。
蒂博小提琴比賽曲目第一輪是常規的傳統作品:第二輪的曲目中必須有聖·桑斯、肖松、福雷、拉威爾、德布西等法國作曲家的奏鳴曲和技巧性樂曲;第三輪決賽曲目之一是拉羅的《西班牙交響曲》。
西貝流士國際小提琴比賽
西貝流士國際小提琴比賽(芬蘭語:Kansainvälinen Jean Sibelius -viulukilpailu)是一項面向30歲以下小提琴家的國際性賽事,每隔5年在芬蘭首都赫爾辛基舉辦。以芬蘭著名鋼琴家西貝流士命名。
比賽共分三輪進行。第一輪通常考查巴哈的小提琴獨奏曲目,莫札特的小提琴協奏曲和帕格尼尼隨想曲。巴哈的曲目考驗選手的基本功,莫札特的曲目考驗對風格的理解,帕格尼尼則是衡量技術與能力。第一輪基本會刷下一半的人。第二輪又被稱為半決賽,涵蓋小提琴鋼琴奏鳴曲目,西貝流士的作品等。決賽則要求演奏西貝流士的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Op.47,以及選定的一首小提琴協奏曲。
2005年的第九屆比賽前,主辦方共收到175份申請書,其中58份獲得許可。比賽當天有50人參加了比賽,20人進入第二輪,8人進入決賽。
印第安納波利斯國際小提琴比賽
該比賽創始於1982年,每四年舉辦一次,比賽地點設在美國的印第安納波利斯。
由於此項比賽起點高,要求嚴,很快就引起了世界各地演奏家們的關注,並成為和伊麗莎自、柴可夫斯基、蒂博、西貝流士並駕齊驅的世界幾大賽事之一。
知名獲獎者
台裔美籍小提琴家林品任獲第十屆美國印第安納波利斯國際小提琴大賽冠軍
林品任,1991年出生於美國,四歲開始學琴,在美國柯蒂斯音樂學院獲得學士學位,師從於亞倫·羅桑教授;後又在茱莉亞音樂學院攻讀碩士學位,師從於劉易斯·卡普蘭教授。
2011年紐西蘭希爾國際小提琴比賽第二名,2013年日本仙台國際小提琴比賽第一名,2015年新加坡國際小提琴比賽第二名,2015年德國漢諾瓦國際小提琴比賽第三名,2016年上海斯特恩國際小提琴比賽第五名,2016年維尼亞夫斯基國際小提琴比賽第五名,2018年美國印第安納波利斯小提琴比賽第一名。
維尼亞夫斯基國際小提琴比賽
比賽的創始人是亞當·維尼亞夫斯基(波蘭語:Adam Tadeusz Wieniawski) -小提琴家亨里克·維尼亞夫斯基之侄,目標是擴大維尼亞夫斯基音樂的影響力,並首屆比賽在華沙舉辦,1939年因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斷,1952年以來比賽每五年在波茲南古董一次,由30歲以下的小提琴家參加。
維尼亞夫斯基小提琴比賽分別有青年組和少年組,其內容第一輪為古典傳統曲目;第二輪中必須有維尼亞夫斯基的技巧性樂曲,如《D大調和A大調波蘭舞曲》、 《諧謔曲與塔蘭泰拉》、《莫斯科的回憶》、《傳奇》以及一些隨想曲等;第三輪的決賽曲目必須要選奏維尼亞夫斯基聞名於世的兩首協奏曲。
知名獲獎者
大衛·奧伊斯特拉赫(1935年第二名)
伊戈爾·奧伊斯特拉赫(1952年第一名)
鈴木愛理(日語:鈴木愛理(ヴァイオリニスト))(2006年第二名)
尹昭泳(英語:Soyoung Yoon)(2011年第一名)
林品任(2016年第五名)
蒙特婁國際小提琴比賽
自1965年開始舉行國際音樂比賽,其中小提琴比賽是每四年舉辦一次。
蒙特婁國際小提琴比賽與其他比賽不同之處在於,除了傳統的古典作品和大型協奏曲之外,每屆均有指定的新作品演奏,同時還強調必須演奏一首具有鮮明風格的本民族音樂作品。
帕格尼尼國際小提琴比賽
帕格尼尼國際小提琴大賽創始於1954年,每兩年在義大利的熱那亞舉行,時間是舉辦年份的9-10月,比賽包括3個階段,預賽、準決賽及決賽。
自20世紀70年代,已成為國際上最重要的小提琴比賽之一。由於帕格尼尼在小提琴演奏技法的拓展上有著特殊的貢獻,因此每屆比賽中,他的協奏曲和技巧性樂曲都被指定為必拉曲目。
自1954年舉辦後,多年來第一名均是空缺。直到1958年才由17歲的阿卡多以輝煌的演奏技藝一舉奪魁,成為第一位在此賽事中摘冠的青年演奏家。
知名獲獎者
青年演奏家呂思清,在第34屆比賽中獲得了第一名,這一出人意料的成績,使歐洲人對中國小提琴演奏技藝的飛快提高與發展刮目相看。
呂思清1969年出生於中國山東省青島市。4歲開始學習小提琴,8歲被中央音樂學院附小破格錄取,師從王振山教授,11歲被耶胡迪·梅紐因選到英國他創辦的天才音樂學校學習。1984年回國繼續深造。19歲赴紐約茱莉亞音樂學院深造,師從德羅希·迪蕾教授及姜康先生。
藝術成就
2002美國新澤西州”傑出亞裔藝術成就獎(獲獎)
2001舊金山市榮譽證書(獲獎)
1987第34屆帕格尼尼國際小提琴比賽冠軍(獲獎)
1986北京青少年國際比賽青年組亞軍(獲獎)
梅紐因國際青少年小提琴比賽
一生關愛社會公益事業的小提琴大師梅紐因於1983年始創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國際小提琴比賽,首屆比賽地點設在法國巴黎。
梅紐因國際青少年小提琴比賽是為世界範圍內22歲以下的青年小提琴手而設立的最重要的國際比賽,每兩年在不同的國家和城市舉辦一次。
卡爾·弗萊什國際小提琴
卡爾·弗萊什國際小提琴比賽創始於1945年,比賽地點設在英國倫敦。
在1945年(他去世後一年)於倫敦創辦了以他的名字冠名的小提琴比賽。自1968年開始,這項比賽正式成為倫敦音樂節的一個組成部分,並擴展為國際小提琴比賽,每兩年舉辦一屆。
俄羅斯小提琴家馬克西姆·文格洛夫在15歲時便以驚人的技藝在此比賽中獲得了第一名;青年演奏家薛偉在1986年參賽中獲得第一名。
由於種種原因,卡爾·弗萊什國際小提琴比賽目前已處在一種不是非常引人關注的狀態,前往參賽的名家高手也越來越少。
進一步閱讀經典的小提琴教材介紹